3)第三百三十二章 地位_帝国重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做生意腰杆不是也能挺直起来了?想来现在这样,什么单位都能伸一把手,想罚款罚款想集资集资想缴费缴费的情况,协会成立之后总能有了个说理出头的地方。就像卖电线电缆电力器材的杨巡,消防的灭火器该买。但凭啥要我们买指定品牌的产品,而且东西还比市面上贵了好几倍?还有老窦的自行车配件商店,卫生局要查从业人员的流行病也就算了,你街道收的灭鼠费又是什么鬼?苛捐杂税,这些东西收不到国营单位的头上,各级单位就指望着从个体户身上找补呢。当然,有组织出面撑腰是一方面。更重要的却是胡解放提出的,如何切实提高社会上个体户的身份地位问题。八十年代你说自己是干个体户的。就好像三十年后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似的。做个自由职业者,哪怕你月入一狗,平均收入三千不到的小城市里,一样在婚恋市场上被人挑三拣四。为何?因为没人对你的职业有了解,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工作“不靠谱”。你又不是公务员,哪怕你的收入是公务员的七八倍,却就是得不到认可。毕竟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铁饭碗,是指能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,而不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。后者比前者差的。其实就在于社会认可度而已。改biàn社会上对个体户的歧视,完善个体户的社会保障,宣传个体户勤劳致富的形象——以及,明目张胆的炫富。通过一系列活动,塑造社会上个体户堂堂正正赚钱致富正常正义的形象,打消人们对个体户的偏见和歧视,甚至是树立起有钱光荣的信念。个体户社会地位不提高。连媳妇都不好找,私营经济发展从谈ge起pi?对于这个工程,胡文海已经有了很多设想,左右不过是炒作的那些套路,对一个从三十年后穿越来的人来说实在没啥难度。在他东北这块地方。改革开放中条件并不比全国其他地方差,甚至基础还只有更好。但结果改开几十年发展下来,东北老工业基地却落到了需要再振兴的地步。原因在哪里?在我们的工业没有竞争力?在我们的资源不够丰富?在我们的政策没有关内开放?还是在什么地方?归根结底,其实还是在人们的观念。东北人过去依托国营经济太久了,发展的也太好了,于是成了新时代改革的包袱。就好像欧洲人穷的活不下去,扬帆出海才发现了美洲。一战俄国的战败。反而成就了苏联的崛起。美国人的祖先都是罪犯和活不下去的破产移民,中国古代的辉煌封建历史却造就了东林党和清末的闭关锁国。小岗村是吃不起饭要饿死人了,这才分了田搞包产到户。说到底,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。好日子过的太久,形成惯性反而成了保守主义的大本营,官僚主义的沼泽地。穷则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