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议_楚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军的支借。

  当然了,官钱局承担这么大规模的粮谷及兵甲战械支借重任,折合钱粮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。

  为确保粮食资源不往外流失,又或者说保障淮西的粮食安全,制置府从州县到乡司目前所执行的是粮食统销统购政策。

  这一政策下,淮西境内只有州县乡司有权从民户手里收购粮食或向民户出售粮食;外地粮商输入、输出粮食,只能与州县乡司交易,不得与民户直接交易。

  收复淮西主要地域后,目前粮食已经完成四季的收成,境内的粮食压力完全得到缓解,再结合统销统购政策,淮西境内的粮价实际下降到每石八百钱。

  这要比咫尺相邻的淮东、江东、京畿低一大截。

  事实上江东等地的乡豪大户把持地方,垄断地方上的粮食贸易,从民户手里收购粮食也将价压得极厉害,以图高价出售获利。

  而之前淮西粮食紧缺时,制置府千方百计的从叙州等地购入廉价的粮食,由州县乡司出售给民户,也是远远低于江东高达两千钱一石的粮价,尽可能保障城镇民生不受粮价起伏的冲击。

  而淮西全境有过四季丰收,这之后再每年额外往外输出六七十万石甚至一二百万石粮食,完全不会对淮西内部的粮食资源造成紧缺。

  这也将使得官钱局对河淮梁军的支借规模,每年折合钱粮实际上能控制在七十万缗以下。

  这已经是官钱局所能承担的范围了。

  除了官钱局这两年总资本逐年新增外,对淮东支借钱粮总计达六十万缗、对寿王府支借钱粮达八十万缗,这两项合计每年就约有近三十万缗的息钱收入。

  不管淮东、寿王府跟棠邑的关系这几年起起伏伏,多有转折,也不管借钱容易还钱“难”,淮东、寿王府按季要支付的息钱,可以说已是两家颇为沉重的负担,但他们目前都还是能如期履行的。

  商贾是没有国界,这背后的账目算清楚,陈乔等氏的当家人完全不觉得棠邑暗中跟梁军勾结算什么事情,当然都义愤填膺的声称要支持梁楚和议、以驱胡虏。

  当然,他们心里也清楚,支借出去的钱粮,特别是无论之前答应每年向蜀国支借三十万缗钱粮,还是这次每年向梁军支借七十万缗钱粮,要想能够源源不断的收回钱息,并确保将来本金无忧,最根本的依仗还是棠邑的军事实力。

  梁军与棠邑秘密订立的和议,除了归还凤台、寿春、霍邱三地作为支借钱粮兵甲条件外,还同意打开棠邑煤铁盐布以及药材、油皂等大宗物资在梁国南部诸州及汴京的销售通道。

  目前梁境南部诸州及汴京的生产体系被摧残得厉害,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起来,民间也急缺这些物资,缓解日益危困的民生;而这些物资初期入境规模即便会很有限,但也能额外给河淮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