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章 北风乍起(2)_靖难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荣仰慕已久,今日得见,乃荣之幸,日后还望鼎石多多提点。”

  铁铉也感觉到辽王对此人颇为器重,也回礼道:“真是英雄出少年,勉仁弟有礼。”

  在铁铉见礼的时候,朱植瞥见铁铉的衣袖上居然缝着一块补丁。朱植暗叹,真乃一清官能吏啊。自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清官=好官,能吏,衡量一个人时候有能力,首先看此人是否清廉。这种判断标准,是与中国几千年历史官员贪污腐化成为传统不无关系。人们总是认为只有清廉的官员才能凭着真本事当官。这种朴素的判断标准与其说是道德正义的胜利,不如说是被贪污腐化给逼出来的。

  但事实上清官和能吏之间能划等号吗?多少实践证明,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。在明一朝,有名的改革者,万历朝首辅张居正,他的能力毋庸质疑,但他的道德方面却有被人诟病的瑕疵,在其死后抄家时,竟然发现了上百万两银子,以他的薪俸,这是多大一笔来历不明的存款?还有就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戚继光,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理想,也被迫给宦官贿赂,当然他的钱哪里来,同样是从下面搜刮而来。

  海瑞,万历朝著名的清官,死的时候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出不起,可是除了穷,他在自己任上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。

  这就是中国政治史的可悲之处,清官未必能,能者未必清。而眼前这个铁铉却身兼此两项于一身,实在难得。不过对于所谓清官,朱植倒非常不以为然,清不清的根本不是什么道德可以匡正的,归根结底还是得靠制度。

  当朱植从一块补丁引发的思维短路中清醒过来时。那边铁铉已经和杨荣聊得正欢。原来两人都是太学出来的人,正在攀谈学校里的趣事。铁铉二十八,杨荣二十二,正好一个称师兄,一个称师弟。而且两人原来都曾是刑部尚书杨靖的子弟。看见二人初初相处比较融洽,朱植也挺高兴,毕竟这两人都是自己的顶梁柱,千万别闹些不和出来。

  当下,朱植留了铁铉吃了晚饭,席间又把担任典宝的郭铭介绍给了铁铉,如此一来自己的幕府中总算有了三个人。吃过饭,朱植想拉上铁铉一起聊聊有关辽东攻略。可铁铉推说自己上任伊始,对辽东诸事不明,反而向朱植要来了近半年来的辽东方面的奏折,准备回家好好钻研钻研。

  在明朝初期的政治结构中,藩王和地方府县是互相牵制,互相监督的关系,具体政事基本归府县管辖,藩王基本上插不上手,除了战争时期;在军事上面,藩王则拥有很大的权力,府县兵力调动都要经过藩王的允许。前年燕王出塞征讨蒙古人,甚至连蓝玉也要接受燕王节制。

  在这种结构中,藩王王府实际扮演一个军事参谋处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