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三章 请君入瓮(3)_靖难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倒在想,到底是什么让士大夫们如此拒绝工商业。”

  解缙想了想道:“殿下,下官知道这些年来,辽东凭借着商业发家,殿下想过吗,辽东一地行工商。粮秣供应可以货易货从山东北平甚至高丽获得。

  但如果全国都重工商,农民不耕田全部到城市里找生活,做工做买卖,那乡下的田由谁来种?

  介时田地荒芜,国本动摇,天下离大乱就不远啦。所以工商业在辽东一地甚至某地实行可以,但绝不能在整个国家推广。”

  朱植也收起了笑容,解缙这番话如重锤敲击在朱植的心头。是啊。他说的这些问题。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。明初的耕作水平,江南膏腴之地亩产大米也就四百斤。

  其他荒凉地区产作物不过一百斤甚至不如。所以当明初五千万人口的情况下,国家收入三千万石,朱元璋已经非常满意。

  辽东地广人稀,这几年农民进入工商业成为雇用工人,部分田地已经荒芜了,只是这几年本就免了粮税,加上通过盐商供应的粮食,所以民间军府并没有感觉到缺粮现像。

  如若把辽东经验推广到全国呢?如果全国的农田没人耕种,粮食欠收,又靠哪里地盐商运粮食接济呢?在农业生产力低下,没有机械化农业的古代,一旦工商业发达了,对农业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
  朱植一直以为发展工商业是富国强兵的惟一道路,谁知道解缙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一向以来认定的真理。是啊,这种经验真的能在全国推广吗?

  见朱植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,解缙心中得意,道:“殿下想什么呢?”

  朱植从沉思中惊醒,道:“地域差异的确是限制工商业发展地结症,但生产能力的低下不也是问题所在吗?但辽东通过对农具的开发,包括翻车,翻犁等的先进农具应用,让土地的产量提高,在最肥沃地辽河平原上,梗米的最高产量也达到过四百斤,几乎到了江南的水平。

  所以我以为,保持国家的稳定不是为了稳定而不发展器之利,提高器地先进性,反过来可以拉动农业产量的提高。这是一个工商业和农业并举的问题。

  关键在于对于工商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结合点在哪。工商业过度则农业衰,反之亦然。”

  朱植绞尽脑汁通过现代思想想出来的反击之语,一下子又把解缙震了回去,在他的学识体系中根本没有不同行业互相促进提高的概念,解缙沉吟了一会始终找不到反击的途径,只能道:“殿下,在这个问题上,你我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
  只是下官知道,殿下也是一心为国之人。但在农具地更新没有达到普及程度时,下官实在无法支持殿下的方略。”

  朱植呵呵一笑道:“好啦,好啦,大绅的意思我也懂了,本王守教良多。其实大绅向先帝晋的万言书本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