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笔力扛鼎五百年 (更新完毕)_我为国家修文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外祖父是元代“楷书四大家之一”、创元代新画风的赵孟頫,他的外祖母管道昇同样是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、画家、诗词创作家。除外之外,他的父亲、舅父等长辈的艺术造诣都极深。

  在外祖父赵孟頫建立的书斋鸥波亭里,还常有文人墨客聚集于此,吟诗作对、品鉴书画。

  这些外在的条件,使得王蒙从小就耳渲目染,不但开拓了他的眼界,更是提高了他的书画技艺。

  然而,随着王蒙渐渐长大,元朝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日渐力不从心,农民军起义时有发生。

  由于政局不稳,元朝至元六年(1340年)左右,王蒙携妻遁入临安黄鹤山中隐居,过起了“卧青山,望白云”的悠闲生活,有空就练练书法,作作画。

  抬头便望山,低头便见水。

  王蒙的山水画就更是出色,不仅写景稠密,而且布局大多重山复水,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,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。

  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倪瓒就曾在王蒙的作品《岩居高士图》中题词赞道:“王侯笔力能扛鼎,五百年来无此君。”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在黄鹤山中隐居了二十年之后,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张士诚割据浙西,王蒙在时局稍稳之后,从山中走出,担任了“长史”一职。

  只可惜,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,几支起义军又开始了争霸江南,以至战火纷乱,老百姓人心惶惶,王蒙担忧时局,只得弃官再次归隐山林。

  这一次,他就是带着家人和表兄弟赵麟一起前往黄鹤山中隐居,以避开纷乱的战火侵扰。

  只是这一路走来,看着空山寂寥,满地落红,心里不免暗自凄凉,王蒙抬起头来,听着远处寺庙里传来的钟声,忍不住长叹道:

  “烟草埋鸿钟,劫灰隐金关。玉殿空明月,春潮去不还。十二白玉阑,当年有谁攀。”

  走在他身边的赵麟听了,不由得苦笑一声,开口劝道:

  “叔明,如今时局不稳,战乱不休,能远远避开已是万幸,何故对宦途恋栈不去?”

  赵麟是赵孟頫的孙子,和王蒙是表兄弟,同样也是一名画家。

  他自小和王蒙一起长大,当然知道自己这位表兄弟此刻吟的这首诗的意思——

  烟草把大钟给埋没了,发不出声响,灰尘把金关掩盖了,发不出光芒。这不就是在说他自己,一身才华被这纷乱的时局给遮掩了,没办法出来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吗?

  他一直都知道王蒙的志向,或许是受到外祖父赵孟頫曾入仕元朝的影响,王蒙从小就希望自己也像外祖父一样,也能入朝为官,造福百姓。

  只可惜,时局动荡,战乱交相兴起,做官也是做不稳的,这长史一职还没做多久,王蒙就只能弃官归隐,再次遁入山中。

  赵麟看着两鬓斑白,就连颌下胡须也有些花白的王蒙,不由得暗自叹息一声,自己这位表兄弟,也算得上是“时运不济”了。

  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,踏入仕途反而更加危险,做一个整日里“芒鞋竹杖,闲游山林”的隐士,不更好吗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