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九十七章 鲶鱼王_吃货唐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80元至100元。

  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,这里设置的是军镇,守城的镇将为了迎接齐王爷,特地组织当地渔民去捕捉新鲜的鲶鱼。

  这天傍晚,潼关镇将设宴招待李佑一行人,就在晚饭之前,白虎兴冲冲进来说道:“王爷,好彩头啊,今天渔民们捉到了鲶鱼王了。”

  李佑等人来到了院子里,就看到一名什长领着四个渔民,这些渔民扛着两根杠子,扛着一条大鱼进来了。后面还有个渔民,手里提着一条大约十几斤的鲶鱼。

  “喝,好大的鲶鱼啊。”众人看到这条鲶鱼,不由得吃了一惊。只见这条鲶鱼,头大如水桶,身子足有一米多长。大鲶鱼的嘴一张一合的,还活着呢。

  镇将当即让人称了重量,足足有126斤。他说道:“殿下,臣在这里镇守了很多年了,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鲶鱼。您这一来,这鲶鱼王就出现了。殿下真有福气啊。”

  萧婉玉一开始也是关注着鲶鱼,随后,她把目光转到了那些渔民身上。她悄声的对李佑说道:“佑哥,你看看那些渔民。”

  其实,李佑也注意到了,这些渔民一个个面色黝黑,看上去有些瘦弱,身上衣服十分破旧。

  李佑说道:“珝儿,按照当地的鱼价付给他们鱼钱。”武珝取出了铜钱付给了渔民们。渔民们千恩万谢,就要离开。李佑吩咐道:“等一下,取一些胡床来,大家一起聊聊。”

  不一会儿,士兵们取来了很多胡床,众人就在院子里坐下了,李佑问道:“长安的百姓生活,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。潼关距离长安也不远,你们这里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艰苦呢?”

  镇将介绍了当地的情况。潼关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军镇,人口主要以军人为主。后来随着一些军属在当地生活,就吸引来了一些其他百姓。当地的耕地很少,不少人就成了渔民。

  可是潼关的市场太小,这些渔民的生活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了。长安城的消费水平高,鲶鱼是有市场的。可是,潼关的渔民们解决不了运输问题,死鱼运到长安也就臭了。

  李佑说道:“此事简单,你们可以用船舱设置水箱来运输活鱼。为了防止在运输途中出现死鱼,可以利用风箱、鼓风机或者羊皮吹风,来增加水箱里面的氧气……”

  李佑对渔民们进行了一番科普。然后,他吩咐赵富。留下一名工匠指导当地渔民对渔船进行改造。

  “哦,是这样啊,这行。俺们可以试试。”渔民们兴奋地说道。

  “可是,在长安城里,俺们人生地不熟的,这鱼如何卖呀?”渔民们担心地说道。

  “这个简单。你们尽管把鱼运来长安,到喜鹊商社找我就行,我会直接收购你们送来的鲶鱼。”武珝说道。在商言商,她马上就要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。

  “这可太好了。”渔民们高兴的说道。

  李佑对镇将说道:“长安城的市场很大,为了形成规模送货,你出面组织当地渔民进行捕捞,然后统一送往长安。”

  说完了这些事情,他让王寮下厨,把那条小一点的鲶鱼,做了一道糖醋鲶鱼,请这些渔民一起品尝。

  “齐王爷请我吃过饭。”这句话,从此就成了这些渔民们一生的骄傲。

  晚饭后,李佑让那些渔民将那条鲶鱼王送回了黄河放生了。

  李佑等人离开了潼关,经过了三门、含嘉,期间也路过了洛阳,只是去洛阳,还要折返一段路程,于是就不去了。他们直接来到了洛口。

  这天,李佑正在船舱里跟张宝贵等人聊天,就听到前面吵吵嚷嚷的,一片喧哗声。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《{?$article_title?}》,微信关注“优读文学”,聊人生,寻知己~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