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《学制系统草案》,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变动,颁行全国,即“壬戌学制”。1922年八届年会组织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”,历时8个月,拟订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》,直接影响20年代国内兴起的课程改革。

 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新学制问题,胡适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参会,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,并作为新学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,对新学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 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: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六年制,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(三三制),取消大学预科。大学本科仍为四年,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。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(师范教育包括在职业教育内)。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设初中,每省只设立一所高中。11月2日,新学制正式公布,除小变动外,全部依据济南大会起草的方案。

 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:“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,总算是一件快意的事。”

  胡适一直对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不是很满意。1922年,他致力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设计谋划。

  1921年底,北京大学评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布《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》,决定改组原有的研究所,作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业学术之所,计划设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(实际只设有国学门)。所长由校长兼任,各门设主任一名,由校长于本校教授中指任。

  次年1月,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。从组织结构看,包括三室五会。“三室”谓登录室、研究室和编辑室,“五会”即歌谣研究会、明清史料整理会、考古学会、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。

  其中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便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。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为该室第一任主任,该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(1865—1940)、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(1878—1945)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,并积极主动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,影响深远。

  马衡先生也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,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。

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近代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机构,也是最早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整理的学术机构。北大国学门诸位学者率先确立了新的史料观,开创了内阁档案整理的四个第一:开国内学术机构整理内阁档案之先河;首次对内阁档案进行编目分类整理;首次将整理档案与公布档案同时并行;率先用档案训练学生。

  这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