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05章 八股文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由,让他们改过。当屡教不改时,蔡母就在清晨孩子还没起床时,掀开被子,毫不客气地用细竹条打屁股,直到其改过为止。

  蔡元培后来在晚年自述中说,小时候虽有被细竹条打屁股的体验,却能体谅母亲一片苦心。细竹条打屁股虽痛,但不至于伤着骨头,而且打在屁股上别人看不见,挨了打也不会受到外人的耻笑而丢面子。

  少年时代的蔡元培,就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培养下,在一种远不宽裕的家境中成长着。后来蔡元培曾经说,他自己宽厚待人的性格来自父亲;不拿人家东西、不随便讲人家坏话的美德则得力于母亲的垂教。

  因父亲病逝,家中经济陷于困顿,无力再聘私塾先生,少年的蔡元培便转到对门的乡邻李申甫家设的私塾,在那里继续受童蒙教育。这位李申甫老师,就是那个曾打了蔡元培手心一百多下的严厉的老师。

  在那个年代,读书求知是神圣的事业,诸多“寒门出将相”的事迹一再在人们的口耳间代代流传,成为一代代平民读书人最好的励志故事。排除建功立业的功利动机,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,也便在这样的勤学苦读中一代代流传下来。

 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,对于一般读书人来说,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研习儒学经典,参加科举考试,通过著作文章打开致仕之门。

  而科考下标准化答卷就是八股文章。

  蔡元培十三岁时开始学做八股文。在跟那位李申甫老师学做八股文一年后,他又转入离家大约半里地的先生王懋修的私塾读书。王先生的私塾里大约有三十个学生。

  一次,蔡元培从同学处借到一本《三国演义》,刚看了几页,被王先生看到了,王先生训诫蔡元培,“看不得,陈寿的《三国志》,你们现在尚不可看,况且演义里边所叙的事,真伪参半,不看为妙”。

  又一次,蔡元培借了记述东周战国历史的《战国策》来看,王先生又说不能看,他的理由是,如果在考秀才的时候,把《战国策》一类书中的词句典故用在文章里,一定不会被考官容许。

  这倒真是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。原因在于,在当时的老师看来,这些书都是杂书,于学无益。

  当时平民出身的普通读书人要通过科举考试,才能取得功名,跻身体制内,取得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。而在明清时期,科举考试的形式被限定为八股文,同时,八股文的内容则完全限定在儒家的“四书”“五经”之内。由此,我们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先生对学生读书范围要做这么严格的限定了。

  八股文最初是古代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,可以说是经过前辈的杰出文人总结出来的一种优秀的文章格式。把它应用在科举考试中,本质上是一种考试形式的规范化,也是科举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