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006章 争论_皇兄何故造反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006章争论

  文华殿中。

  这个结论得出来之后,在场的诸多大臣们,神色都不由得十分感慨。

  要知道,就在两年多以前,还是在这文华殿中,军报到京,太上皇被掳,文武大臣死伤殆尽,数十万大军尽数覆灭,区区瓦剌,气焰竟嚣张至要动摇社稷,紧逼京城的地步。

  但是如今,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,大明国力渐起,政治清明,君明臣贤,可是草原却早已经分崩离析。

  虽然说,这当中有杨杰的功劳的,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,杨杰的所作所为,更倾向于是催化剂的作用。

  毕竟,脱脱不花和也先的芥蒂早存,阿噶多尔济对汗位也早有觊觎之意,草原各部相互之间,矛盾也始终存在。

  虽然尚不清楚瓦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但是,假若也先之死是真的,那么十有八九,也是遭人背叛,换句话说,瓦剌内部,也并不安稳。

  这殿中的诸多大臣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,当初是不赞成开放互市的,毕竟,大明自从仁宣之后,执行的一直是全线防御的保守策略。

  这种保守,不仅仅是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而已。

  随着三杨时代起,彻底将精力全数转到内政当中以后,大明在最重要的边防策略上,就完全变成了依托坚城而守,绝不主动出击。

  这种策略,到底是对是错,一直以来朝堂上都争论不休,但是,它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。

  既然不需要主动出击,那么草原上发生的所有事情,就都和大明没有关系。

  这直接导致了,大明的诸多文官,甚至包括一些重臣在内,对于边事完全不了解。

  就如现在一般,论智计筹谋,范广和在场的任何一人比,都是大有不及。

  但是,论对边境局势的判断,他才是所有人当中最准确的。

  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,而是信息差的问题,范广出身边境,这些年以来蒙古各部和大明摩擦不断,所以对于范广来说,对蒙古部族越了解,他手下的这帮兵士活下来的可能就越大。

  即便如今已经入京为官,但是,他仍然保留了这个习惯,兵部的各种消息,军报,他总是定时查阅,所以在这种时候,才能立刻做出判断。

  与之相对的,便是这诸多文臣,在保守防御的策略之下,边境即便是有摩擦,也是小打小闹,所以,真正愿意沉下心思去研究边境局势,草原各部的情况的,寥寥无几。

  往好了说,这些大臣是把有限的精力,用到了更重要的内政上头,但是,往直白了说,这些大臣就是心中的那股傲气作祟,让他们压根不愿意去了解这些。

  不仅他们自己不愿意了解,而且,还希望大明能够彻底跟这些草原部族断绝往来。

  总结下来一句话,这帮蛮子爱怎么的怎么的,只要不没事过来打仗,他们自己爱怎么打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