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四一章 最终方案_大国芯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Intel的奔腾处理器,带来两个技术概念,一个是超标量,允许CPU在一个周期内执行两个指令。

  另外一个就是深度流水,就是把一条指令分成多步执行,奔腾处理器的流水深度达到十四级,发展到奔腾四处理器的时候,流水深度已经达到二十多级。

  超流水技术在提高性能和主频上,有着显著的作用,但也不是没有缺陷。

  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,超长的流水面临执行效率的低下。

  这也是奔四时代,同主频的Intel奔腾四处理器,往往被和其频率相似的AMD速龙处理器摁在地上摩擦。

  而超线程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在这个主频至上的年代,华芯科技的CPU想要在市场上打出名头,自然在主频上有所考虑。

  而提高主频只有两个办法,一是提高制程,二是提高技术。

  制程上,华芯科技没得选择,只有在技术上想办法。

  王黯然的解决办法是,首先在CPU的指令集上,大量采用RISC精简指令,因为计算机每一条指令都需要额外的晶体管和电器元器件,而大部分复杂指令可以有多个精简指令组合而成,在效率和性能上选择好平衡点。

  其次就是选择超流水技术,华芯科技的第一代CPU的流水设计为18级,设计频率为200Mhz,自然也存在流水线执行效率不足的缺陷。

  这款CPU的原本设计的技术指标,浮点,整数等计算,已经不弱于世面上奔腾处理器。

  加上超线程技术,王岸然对模拟的结果很是期待。

  不过事实给了他一道响亮的耳光。

  EDA模拟测试结果显示,smt超线程技术没有给CPU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。

  花费10%数目的晶体管搭建,只带来10%左右的性能提升,这已经是鸡肋般的存在。

  华芯科技没有必要为了这10%的性能提升,爆出如此重要的技术。

  王岸然分析原因,应该是十八级仍然没有发掘完ilp流水的潜力,而且这个时代的CPU设计,受限于晶体管的数目,本身的闲置资源也是有限。

  那问题来了,这10%的晶体管加到哪里。

  这对于王岸然这样的大师来说,根本不是什么问题,提升CPU性能的方法很多,适用这个时代的才是最好的。

  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,王岸然把AMD运用成熟的tage分支预测算法加入到新款CPU当中。

  分支预测的目标就是,在CPU处理进程,发生分支时,提前存储在分支目标的缓存区当中。

  而分支算法的精髓就是,猜测指令流的路径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,若是猜错了怎么办?

  猜错了解决的方法很简单,那就是再猜,一直到猜对为止。

  但带来的后果是很明显的,进程停滞,CPU执行效率低下,用户的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