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85章 封禅_海上升明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到万历朝止,在泰山举行过二十八次祭祀活动,不包括地方官员举行的祭祀。

  明代祭祀泰山,帝王不亲临,只派大臣前往,祭祀次数增多,很频繁,反倒使的祭祀的规格和影响力下降。

  朱以海倒没搞什么隆重仪式,亲自登山,还背了一包土到泰山顶,聚土筑圆台,增泰山之高,还写了一篇祭文,告诉上天如今天下动荡,而他立场恢复天下安定,复兴华夏文明,使百姓乐业安居等等。

  下山后,又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积土筑方坛,祭地神,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。

  虽然皇帝没搞什么隆重仪式,但泰安府济南府的许多百姓都闻讯而来,这天,居然聚集了有十几万的百姓在泰山脚下。

  他们朝拜皇帝,也跟着向泰山祭祀祈福,庆祝丰收,祈求平安,甚至还有来求子的。

  这祭祀活动倒是搞的非常接地气,本来只是路过的朱以海,见百姓这么热情,也不得不暂停。

  接见了地方四民各业的代表,接见了一些官吏,和学校的生员,甚至是一些商贾代表等,还特地见了一些老人,一些泰安府籍的御营烈士家人等。

  百姓热情万分,就算没资格见皇帝,也想远远一瞻天颜。

  在这热闹中,居然还有人来告御状打官司的,让随驾和地方官员都有些措手不及,有人还想隐瞒甚至把人抓走,朱以海却是不以为奇。

  历朝历代,甚至就算到后世,这种事情都不会根绝。

  出事不可怕,怕的就是这种以大化小以小化了,隐瞒。有问题就解决问题,甚至根据出现的问题,再好好调查,总结教训经验,杜微防渐。可有些官员却想的是如何隐瞒,甚至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。

  绍天朝的吏治,风气整体是越来越好,但仍架不住还是有很大一部份官吏,仍然还是旧思维。

  朱以海特地让随驾的都察院、谏院还有大理寺、刑部联合接受百姓的告状,特意设立了几个接待处,接待百姓的上报、检举,还特意让东厂、锦衣卫等到附近宣传,让大家有事就直接上报。

  各地接到这些检举和上告后,不得隐瞒拖延,都要第一时间先汇总到行辕,由通政司负责记录、备份,然后转给谏院等几法司分头处理。

  该调查就调查,地方全力配合。

  朱以海还要求每个案子不仅要办,还得快,更得深挖。

  既然碰上了,那不仅要办,还要办成典型,甚至要形成威慑力。

  虽说揭盖子挑脓包会很难看,但遇到了该挑得挑,就算暴露出来会影响些官声官威,但办好了反而能赢得民心。

  做为皇帝督办的特事特办,就得从快从严,形成典型、案例。

  不管是侵占田地,还是地方贪污还是普通民事诉讼,地方处置不了,甚至包庇、勾结,最后逼的百姓要告御状,那自然得严处。

  至于有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