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294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命名为《农政全书》的原因。”

  “这部书从垦田、种植、农事、水利、农器制造、树艺、牧养,一直讲到除虫、荒政,是一部真正的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。”

  “《农政全书》大量吸收了我国历代农学著作资料,同时又有徐光启自己的著述。”

  “对相关资料不只是抄录,每篇后面都有他自己的见解、评论或实际验证。”

  “徐光启自己新增加的部分,都是他长期观察研究和亲身试验后撰写的,书中那些专题论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。”

  “徐光启在数学、天文、历法、生物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,在我国科学史上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。”

  “1633年12月,徐光启在北京的寓所里病逝,终年71岁。”

  张之洞:抛开做官来说,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。

  19岁中秀才,35岁中举人,42岁中进士,徐光启前前后后为科举忙乎了太长时间。

  但是,漫长的赶考岁月、繁忙的行政工作,都没有影响到徐光启的科研事业。

  《农政全书》如期出版,而徐光启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。

  应该说,这得益于徐光启的童年以及他的传教士朋友。

 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徐光启,从小就尝过耕织的辛劳。

  徐光启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,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,给棉花结顶打杈,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。

  小小童心,颇受鼓舞,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。

  后来遇上了传教士利玛窦,徐光启又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。

  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,重拾童年爱好,在天文地理、水利测绘等领域一点即通。

  徐光启对科技的贡献,该从一个甘薯说起。

  父亲去世那年,江南水灾,农田尽淹。

  已是朝廷大员的徐光启回家守孝,十分忧心。

  若不及时补种别的庄稼,来年肯定会出现饥荒。

  恰在此时,一位朋友提到,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,极易成活。

  徐光启心思一动,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,开荒试种,果然丰收。

  于是徐光启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,发送父老乡亲。

  于是乎,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,就这样得以在江浙推广。

  几年以后的初冬,守孝后回朝不久的徐光启因与大臣们政见不合。

  一气之下,告病到天津闲住,继续试种甘薯。

  徐光启利用地窖保温技术,成功地将这一高产农作物品种介绍到了寒冷的北方,而地窖储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。

  徐光启在天津时,见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,导致了军粮供给紧张、百姓生活困难。

  于是又想办法在两县开渠种稻,进行各种农业试验。

  官场的日子没几年平安,很快,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。

  徐光启拒绝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