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489章 脉动生产线,歼11的结构升级问题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见到姚梦娜的时候,后者对徐洋的称呼还是徐研究员。

  “师姐?”

  就在常浩南犹豫着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时,身后一个熟悉的女声响起:

  “没错。”

  他猛地回头,发现穿着一身工装的姚梦娜正站在身后。

  他轻轻摇摇头,把脑子里胡思乱想的东西丢掉,紧接着解释道:

  “差分进化算法虽然先进,但也不是万能的,对于这种离散、整数、高维、大规模、多约束的优化问题,非常依赖问题特征总结和经验,而且还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麻烦,总之不适合飞机生产线这样的应用场景。”

  “结构优化?”

  “但要么生成精度不达标,要么生成效率太低,要花上几个月时间,要么就是计算时间步长不能太大,否则就要发散……”

  这段时间俩人的关系似乎变好了不少……

  常浩南先是给出了一点建议,然后又补充道:

  “也就是说实际情况……”

  “这个总装车间的样式,跟我之前在隔壁歼8C总装车间看见的,好像区别有点大啊……”

  常浩南对于侧卫的优化进程大概是清楚的,因此直接问道。

  同为科研狗,常浩南很快抓住了这段话里面的重点:

  “我们计划从第四批次,也就是低散件组装的飞机开始引入这种升级型的新机体。”

  姚梦娜直接点头:

  “这是我们和苏霍伊方面的专家都在苦恼的问题,飞机在特定速度段的可用过载会从+9G降低到+5G-+6G的水平,虽然可以通过升级数字电传飞控把受影响的区间降到最低,但终究是个隐患。”

 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何明终于开了口:

  在上一世,这个问题在苏27SM上面得到了解决,但由于十一号工程的合同深度远不及如今,因此华夏方面一直到新世纪引进苏30MKK之后才用上这两个优质重载挂点。

  最早的苏27由于结构强度限制,这个本来十分适合挂载大尺寸空对面弹药的位置并没有设计挂点。

  “我对控制学和优化算法领域的研究纯粹出自兴趣,现在涡扇10、模锻压机还有TORCHMultiphysics软件三块都需要我亲自抓,短时间内恐怕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。”

  姚梦娜带着他来到飞机一侧主翼下面,指了指机翼最内侧的地方:

  “按照双方签署的技术共享协议,苏霍伊方面已经把第一阶段的结构优化成果带到了我们这边,体现在产品上的区别就是在机翼最内侧增加了一对载重上限2000kg的重载挂架,把挂架总数从10个提高到了12个。”

  在112厂的总装车间内,几十名工人正在总装型架周围爬上爬下,完成对四架歼11大部件总装的最后工作。

  很快,一种熟悉的感觉就油然而生。

  “这个总装模式,是之前在镐京那边改歼轰7的时候,我跟172厂那边的总装工程师团队研究出来的,就是咱们搞歼轰电7那段时间,所以你才会觉得有些熟悉。”

  现在遇到问题,自然要十分上心:

  “走,我们去看看具体情况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