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七章 一网打尽_三国之献帝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、以及英烈遗孤的蒙学等杂科之后,臣子们已经对皇帝给太学五科之外屡屡挂靠旁科的行为见怪不怪了。

  只是仍会有人觉得奇怪,太学是什么时候开始从纯学术性变为综合性的教育机构的?

  最初的时候皇帝不还明确表示太学要‘五科并举,首重明经’么?

  这也是郑玄疑惑的问题,他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,无论是皇帝所提出的‘天子之责’、‘学以致用’与‘人心齐一’、还是最近对于‘格物致知’所提出的新解,这些都是皇帝对经书的独到见解,不仅反映了皇帝的为政喜恶、甚至反映了皇帝的思想。

  郑玄这么久以来都在尝试着了解皇帝的为人、把住皇帝思想的脉络,直到现在,郑玄才算是渐渐明白了。

  皇帝有中兴的壮志,也有相应的能力与实力,郑玄毫不怀疑皇帝统一天下、开一代盛世只是时间问题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郑玄才会选择来到长安,才会选择在太学论战中帮皇帝唱出一戏,为的就是他来时的初衷,同时也是他与皇帝之间不成文的默契。

  “孝武皇帝有《春秋繁露》申天人感应之说、孝章皇帝有《白虎通义》定五经异同之理,故每逢太平治世,皆有大论出。”皇帝这回在天禄阁召见了郑玄,在座者还有太仆赵岐、光禄勋杨彪、御史中丞桓典、侍中崔烈、兰台令史蔡邕、秘书令荀悦等大儒。他们无不是今文经学大家,身上要么有着教导皇帝学问的重任、或者就是《皇览》、《东观汉记》等书的主要编撰者。

  摆出这副阵仗,任谁都知道今天要议论的是什么事。

  皇帝也不含糊,直接开门见山:“汉室中兴,此乃百年间仁人志士所心向往之的大业,方今天下,首重武功,但与此同时,文治也同样重要。文武并盛,才是治世之兆,前者所言《春秋繁露》、《白虎通义》皆是文治的菁华。如今朝廷矢志中兴,武功已经在绸缪之中,这文治也当始议了。诸公可愿为我的董仲舒、班孟坚,为圣人之学再开一部大典?”

  众人早已有了心理准备,此时倒也不惊,反而饶有兴致用眼神互相确认了一番,以无声来对当前的人选表示同意。

  郑玄花白的眉毛一动,一双温和的眼眸突闪锋芒,点头说道:“谨诺,陛下有此鸿志,畅兴经学,臣等岂能不效绵薄之资,共襄大事?”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只是古今文经林立对峙,各承师说,互诘不休;且师传多门,章句杂乱,文理乖错。若要效仿前人,统合各家之言,删繁就简,实非易事。”

  “不仅是删繁就简,更是要推陈出新。”皇帝提出了要求:“以《繁露》、《通义》为本,十三经为根,综合古今文经,编撰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典籍,以为大汉万世太平之基。”

  “敢问陛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