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章 ,不安放的心_三月麻竹从1994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黄金单身汉挑牛粪种植阳春,才想起生姜这个进项。

  比如复习功课时,翻着从路边摊买回来的辅导书,看着书页上忽明忽暗的盗版印刷,心生不耐,才又想到了开书店。

  但这些都不是符合自己心意的长远事业,因为它们的上限就摆在那里。

  林义知道,重活一世,自己没有理想、没有目标是不行的。

  乡下的庄稼汉农忙时都讲究精耕细作,以求自己的收成比别人好,更何况自己呢。

  而且前生自己好歹也是一家大公司的中心总,虽然只负责宣发这块,在一群经理里边也是垫底的。但勉强也进入了高管这个职业门槛,一路走来十分的不容易。

  不过林义也知道,很多事,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的。

  就像所有的年轻人都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。经过一番努力,可能出类拔萃的人不少,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出类拔萃,大部分人都成了“类”而不是“萃”。

  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,有理想,有时代背景,还有一些偶然和运气,最后才有可能形成萃。

  不过今晚看到VCD的那一刻,林义觉得自己的偶然有了,时代背景也非常不错,剩下的就看努力和运气了。

  …

  想到VCD,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姜万孟、孙燕这两人。

  1993年9月,他们将MPEG(图象解压缩)技术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,研制成功一种全新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,这就是世界第一台VCD。

  当时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。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: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,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。

  基于此,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,也是辉煌的。但是,行事不周全的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了一杯苦酒。

  令姜万孟感到伤心的是,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,大部分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子公司买去做了样机,成为解剖的对象。

  而最致命的就是,不知道他们是粗心大意还是自以为是、亦或是意识薄弱的“法盲”,竟然放弃了专利申请。

  随着生产技术的泄露,这等于是白忙活了一场,给别人做了嫁衣。

  更加无语的是,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投入1600万美元,广告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。

  一年生产的几万台VCD,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。

  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,前期投入太多,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。再加广告费用,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,却基本无利可赚。

  不仅如此,还要开发碟片,万燕为此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,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。

  可以说付出了巨大资金,却没挣到钱,甚至连本都没回。

  而等到1995年,盗版CD和VCD大量在中国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